close
內容來自hexun新聞
五大長久之患考驗中國糧食安全
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女性化、業餘化的局面下,一方面糧食自給率下降,一方面非農部門對農業部門的擠壓,糧食生產挑戰艱巨我國“十一五”糧食產量和增速目標均超額完成,《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也於去年提前實現,但糧食自給率遠遠低於規劃目標。今年1至4月,糧食進口增長43.3%,糧食安全問題凸顯。展望未來,我國糧食消費需求仍將快速增加,但生產受到諸多限制,利用國際市場調劑的空間亦非常有限。因此,我國需要加大農業科研投入力度,盡快扭轉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女性化、業餘化局面,並促進農業對外投資,突破土地和資源供給瓶頸,強化管理,充分挖掘潛力,增強我國糧食自給能力。供需面臨突出問題我國糧食產量規劃目標不斷提前完成,但自給率大幅下降。2007年6月頒佈的《全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目標是,糧食產量年均增長0.65%,2010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5億噸以上。事實上,當年我國糧食產量就超過瞭5億噸,“十一五”糧食產量年均增速為2.46%,產量目標提前完成,增速目標遠超預期。2009年11月,我國又頒佈瞭《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其主要規劃目標是,2020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5億噸。現實情況是,2011年我國糧食產量就達到5.7億噸,產量目標提前九年實現,糧食生產似乎已高枕無憂。但是,我國糧食自給率卻逐年下滑,2010年已低於90%,遠遠低於2008年11月《國傢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的規劃目標,即我國嘉義借貸糧食自給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稻谷、小麥和玉米為100%.在中央政府強有力的政策幹預之下,2011年糧食增產4.5%,自給率也略有提高。但從今年前4個月的海關統計數據來看,我國糧食進口2599萬噸,同比增長43.3%,按此進度全年糧食進口大約7800萬噸,糧食自給率將再度下降到90%以下,我國糧食安全面臨嚴峻的挑戰。大豆對外依存度過高的負面影響凸顯,玉米和小麥存在步大豆後塵的風險。1995年,我國進口大豆占全國大豆總供應量的比例為5.6%,2000年上升到39.4%,2011年則高達80%,在此背景下,我國既沒有幹預國際大豆市場價格的能力,也失去瞭對國內價格的宏觀調控能力,國際大豆價格將在國內形成連鎖反應。豆價上漲直接影響豆油價格,並帶動其他食用油價格上漲;同時,作為重要飼料原料的豆粕價格同樣上漲,飼料價格的上漲推動肉類價格上揚,所謂的輸入型通脹由此產生。現實中,大豆對外依存度過高的負面影響已經凸顯。值得警惕的是,2010年以來玉米和小麥的這種風險也已經顯現,今年前四個月尤為突出。2008年之前,我國玉米貿易始終保持順差,2010年逆差激增至144萬噸,2011年在國內玉米增產8.2%的基礎上還進口瞭175萬噸。今年前四個月,我國玉米進口已經超過176萬噸,超過去年全年,按此速度,全年進口將超過500萬噸,自給率下降到98%以下。同玉米一樣,小麥同樣存在類似問題。今年前四個月我國小麥進口142萬噸,同樣超過去年全年,按此速度,全年進口將超過420萬噸,自給率下降到97%以下。換言之,玉米和小麥自給率已明顯低於規劃目標。消費升級增加糧食需求,飼料用糧成為糧食需求增長量的主體。研究表明,發展中國傢由低收入階段向中等收入階段轉變時,消費結構相應地處於快速升級階段,突出表現為直接消費用糧食數量停止增長或開始減少,但畜產品消費急劇增加,畜產品生產所需的糧食需求爆發性增長。中等收入國傢之所以糧食進口增加很快,主要原因就在於此。眾所周知,我國動物食品以豬肉為主,依賴糧食飼料。發達國傢奶制品消費較多,主要的飼料為草。我國耕地緊缺但畜牧業卻主要依靠糧食。在農戶散養的傳統模式下,養豬尚可充分利用各種食物來源,但是,規模化養殖,無論養豬還是養雞隻能完全依賴飼料,耗糧畜牧業造成我國耕地與糧食處於緊平衡狀態。經濟結構變化影響糧食生產。首先,農業部門在同非農部門競爭中完全處於劣勢地位。在非農部門空前繁榮的背景下,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資金、能源、土地和水資源等生產要素快速從農業部門向非農部門轉移,由此導致農業供給相對不足。與此同時,非農部門有能力支付更高的生產要素價格,推動農業生產成本快速上漲,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利潤下滑挫傷瞭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其次,糧食在同非糧食的經濟作物競爭中處於劣勢地位。在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背景下,農民有較高的動力種植經濟作物尤其是小品種作物以及蔬菜等不受國傢價格調控的農產品。一方面是較高的價格可以彌補成本的上升;更為重要的是,這些經濟作物具有較高的收入彈性,即在收入增長的情況下,相比糧食以及普通的農產品,消費者更多地選擇消費這些小品種的農產品。以美國為例,蔬菜中的萵苣、豌豆以及水果中的柑橘、桃子等具有較高的收入彈性,而土豆這種接近於主食消費的產品收入彈性較低。不難想象,在“無形之手”的作用下,生產將選擇收入彈性高、符合消費升級趨勢的經濟作物。也正是在這種因素的影響下,以玉米為主食的墨西哥玉米消費嚴重依賴進口。在我國,原本用於糧食作物的耕地將轉變為用於經濟作物的種植,這又對糧食總產量的增長形成瞭制約。這意味著,小品種、符合消費升級趨勢的農作物需求更大,漲價能力也更強。最後,國外農業對國內農業形成較強競爭關系。從周邊國傢來看,日本和韓國農產品價格遠遠高於我國,我國農產品對其出口激增,同時日韓在不斷加大對我國農副產品生產的投資力度,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擠占瞭糧食用地。從我國糧食進口國情況來看,這些國傢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壓縮瞭我國通過提高糧食價格增加供給的空間。利用國際市場調劑的空間有限。自由貿易理論認為,我國糧食問題可以通過進口解決,進口糧食等於進口土地。然而,當前全球可供貿易的糧食約占我國消費的一半。目前日本的糧食自給率約為40%,如果我國也下降到這一水平,國際糧食市場全部供給也無法彌補我國的供需缺口。再者,日本和英國等糧食自給率較低的國傢在海外有自己投資的農場,供應渠道穩定,這些渠道也是我國難以獲得的。因而,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糧食的基本自給。加強四方面工作我國糧食產量雖然八連增,但我糧食進口逐年上升,自給率隨之下降,供求矛盾依然嚴峻,因此需要加大投入、強化管理、充分挖掘潛力,增強我國糧食自給能力。加大農業科研投入力度,提高科技進步對農業發展的貢獻。在工業技術方面,發展中國傢可以從發達國傢直接引進技術;而在農業技術方面,受氣候、土壤、水資源、經營模式等條件限制,發達國傢的很多農業技術不能直接向發展中國傢轉移,因此,農業科技必須走獨立自主的道路。當前,我國農業科研投資強度(農業科研財政投入占農業增加值比重)為0.62%,遠遠低於全國所有行業科研投資強度3.47%的平均水平,科技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約為48%,發達國傢則在60%至80%之間。同時,多頭管理、部門分割的農業科技管理體制導致科研、教育、推廣三個體系獨立運行,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30%至40%,而發達國傢高達80%至85%.農業技術進步及其應用是提高糧食單產的主要關鍵手段,因而需要從資金投入和管理體制兩方面加強對農業生產的支持,盡快把農業變為一個現代化和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行業。推進規模化和專業化經營,盡快扭轉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女性化、業餘化局面。在堅持土地承包關系不變的條件下鼓勵再承包經營、合作經營,推進農業生產服務的專業化,借鑒生豬養殖經驗,農業補貼向專業化經營者適度傾斜,確保新型農民務農收入不低於外出務工收入,提高年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盡快扭轉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女性化、業餘化局面。德國、澳大利亞等農業發達國傢始終把農民教育作為農業政策的重要內容。根據德國的有關法律規定,農業經營者必須經過三年農業技術培訓,通過理論和實踐考試後才能從事農業生產。澳大利亞農村勞動力中有1/3達到大學文化水平,農民每隔一段時間都要接受一次由政府承擔費用的培訓,高素質的農民隊伍為保持農業生產高效率奠定瞭基礎。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素質普遍較低,需要加大教育投入、培養新型農民,從而促進農業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加大工業節水力度,降低工業用水擠占農業用水的負面影響。根據對黃河流域的調研,由於流域的供水總量基本穩定,新增的工業用水完全來自於農業灌溉用水,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瞭糧食生產。因此,在提高農業灌溉節水水平的同時應加大工業節水力度,在工業佈局方面也要充分考慮水資源的約束。促進農業對外投資,突破土地和資源供給瓶頸。從歷史上看,西班牙、荷蘭、英國等強國在發展初期都在農業方面大量對外投資,即使地域遼闊的美國也不例外。從長期來看,應組建糧食生產安全網絡,聯合新興市場經濟國傢,爭取建立一個全新的糧食生產體系取代由歐美主導的體系。當前,我國應加大對非洲、拉美等地區的農業投資力度。非洲大陸有廣闊的未開發土地和豐富的可利用水資源,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1.3億公頃可耕地中,實際種植面積隻有390萬公頃。通過直接投資幫助非洲國傢發展糧食生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國內供給,也有利於我國農產品如種子的研發與生產,提高相關行業的經濟效益,同時有利於非洲減少對國際糧食的依賴、提高糧食自給率。此外,需要平衡產銷區糧食安全責任,健全利益補償機制,逐步改變糧食大縣、財政窮縣的狀況,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效、財政增收三者的統一。(作者單位:國傢信息中心)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2-07-15/143589435.html
貸款利率最低銀行土城汽車貸款
五大長久之患考驗中國糧食安全
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女性化、業餘化的局面下,一方面糧食自給率下降,一方面非農部門對農業部門的擠壓,糧食生產挑戰艱巨我國“十一五”糧食產量和增速目標均超額完成,《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也於去年提前實現,但糧食自給率遠遠低於規劃目標。今年1至4月,糧食進口增長43.3%,糧食安全問題凸顯。展望未來,我國糧食消費需求仍將快速增加,但生產受到諸多限制,利用國際市場調劑的空間亦非常有限。因此,我國需要加大農業科研投入力度,盡快扭轉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女性化、業餘化局面,並促進農業對外投資,突破土地和資源供給瓶頸,強化管理,充分挖掘潛力,增強我國糧食自給能力。供需面臨突出問題我國糧食產量規劃目標不斷提前完成,但自給率大幅下降。2007年6月頒佈的《全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目標是,糧食產量年均增長0.65%,2010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5億噸以上。事實上,當年我國糧食產量就超過瞭5億噸,“十一五”糧食產量年均增速為2.46%,產量目標提前完成,增速目標遠超預期。2009年11月,我國又頒佈瞭《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其主要規劃目標是,2020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5億噸。現實情況是,2011年我國糧食產量就達到5.7億噸,產量目標提前九年實現,糧食生產似乎已高枕無憂。但是,我國糧食自給率卻逐年下滑,2010年已低於90%,遠遠低於2008年11月《國傢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的規劃目標,即我國嘉義借貸糧食自給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稻谷、小麥和玉米為100%.在中央政府強有力的政策幹預之下,2011年糧食增產4.5%,自給率也略有提高。但從今年前4個月的海關統計數據來看,我國糧食進口2599萬噸,同比增長43.3%,按此進度全年糧食進口大約7800萬噸,糧食自給率將再度下降到90%以下,我國糧食安全面臨嚴峻的挑戰。大豆對外依存度過高的負面影響凸顯,玉米和小麥存在步大豆後塵的風險。1995年,我國進口大豆占全國大豆總供應量的比例為5.6%,2000年上升到39.4%,2011年則高達80%,在此背景下,我國既沒有幹預國際大豆市場價格的能力,也失去瞭對國內價格的宏觀調控能力,國際大豆價格將在國內形成連鎖反應。豆價上漲直接影響豆油價格,並帶動其他食用油價格上漲;同時,作為重要飼料原料的豆粕價格同樣上漲,飼料價格的上漲推動肉類價格上揚,所謂的輸入型通脹由此產生。現實中,大豆對外依存度過高的負面影響已經凸顯。值得警惕的是,2010年以來玉米和小麥的這種風險也已經顯現,今年前四個月尤為突出。2008年之前,我國玉米貿易始終保持順差,2010年逆差激增至144萬噸,2011年在國內玉米增產8.2%的基礎上還進口瞭175萬噸。今年前四個月,我國玉米進口已經超過176萬噸,超過去年全年,按此速度,全年進口將超過500萬噸,自給率下降到98%以下。同玉米一樣,小麥同樣存在類似問題。今年前四個月我國小麥進口142萬噸,同樣超過去年全年,按此速度,全年進口將超過420萬噸,自給率下降到97%以下。換言之,玉米和小麥自給率已明顯低於規劃目標。消費升級增加糧食需求,飼料用糧成為糧食需求增長量的主體。研究表明,發展中國傢由低收入階段向中等收入階段轉變時,消費結構相應地處於快速升級階段,突出表現為直接消費用糧食數量停止增長或開始減少,但畜產品消費急劇增加,畜產品生產所需的糧食需求爆發性增長。中等收入國傢之所以糧食進口增加很快,主要原因就在於此。眾所周知,我國動物食品以豬肉為主,依賴糧食飼料。發達國傢奶制品消費較多,主要的飼料為草。我國耕地緊缺但畜牧業卻主要依靠糧食。在農戶散養的傳統模式下,養豬尚可充分利用各種食物來源,但是,規模化養殖,無論養豬還是養雞隻能完全依賴飼料,耗糧畜牧業造成我國耕地與糧食處於緊平衡狀態。經濟結構變化影響糧食生產。首先,農業部門在同非農部門競爭中完全處於劣勢地位。在非農部門空前繁榮的背景下,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資金、能源、土地和水資源等生產要素快速從農業部門向非農部門轉移,由此導致農業供給相對不足。與此同時,非農部門有能力支付更高的生產要素價格,推動農業生產成本快速上漲,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利潤下滑挫傷瞭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其次,糧食在同非糧食的經濟作物競爭中處於劣勢地位。在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背景下,農民有較高的動力種植經濟作物尤其是小品種作物以及蔬菜等不受國傢價格調控的農產品。一方面是較高的價格可以彌補成本的上升;更為重要的是,這些經濟作物具有較高的收入彈性,即在收入增長的情況下,相比糧食以及普通的農產品,消費者更多地選擇消費這些小品種的農產品。以美國為例,蔬菜中的萵苣、豌豆以及水果中的柑橘、桃子等具有較高的收入彈性,而土豆這種接近於主食消費的產品收入彈性較低。不難想象,在“無形之手”的作用下,生產將選擇收入彈性高、符合消費升級趨勢的經濟作物。也正是在這種因素的影響下,以玉米為主食的墨西哥玉米消費嚴重依賴進口。在我國,原本用於糧食作物的耕地將轉變為用於經濟作物的種植,這又對糧食總產量的增長形成瞭制約。這意味著,小品種、符合消費升級趨勢的農作物需求更大,漲價能力也更強。最後,國外農業對國內農業形成較強競爭關系。從周邊國傢來看,日本和韓國農產品價格遠遠高於我國,我國農產品對其出口激增,同時日韓在不斷加大對我國農副產品生產的投資力度,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擠占瞭糧食用地。從我國糧食進口國情況來看,這些國傢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壓縮瞭我國通過提高糧食價格增加供給的空間。利用國際市場調劑的空間有限。自由貿易理論認為,我國糧食問題可以通過進口解決,進口糧食等於進口土地。然而,當前全球可供貿易的糧食約占我國消費的一半。目前日本的糧食自給率約為40%,如果我國也下降到這一水平,國際糧食市場全部供給也無法彌補我國的供需缺口。再者,日本和英國等糧食自給率較低的國傢在海外有自己投資的農場,供應渠道穩定,這些渠道也是我國難以獲得的。因而,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糧食的基本自給。加強四方面工作我國糧食產量雖然八連增,但我糧食進口逐年上升,自給率隨之下降,供求矛盾依然嚴峻,因此需要加大投入、強化管理、充分挖掘潛力,增強我國糧食自給能力。加大農業科研投入力度,提高科技進步對農業發展的貢獻。在工業技術方面,發展中國傢可以從發達國傢直接引進技術;而在農業技術方面,受氣候、土壤、水資源、經營模式等條件限制,發達國傢的很多農業技術不能直接向發展中國傢轉移,因此,農業科技必須走獨立自主的道路。當前,我國農業科研投資強度(農業科研財政投入占農業增加值比重)為0.62%,遠遠低於全國所有行業科研投資強度3.47%的平均水平,科技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約為48%,發達國傢則在60%至80%之間。同時,多頭管理、部門分割的農業科技管理體制導致科研、教育、推廣三個體系獨立運行,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30%至40%,而發達國傢高達80%至85%.農業技術進步及其應用是提高糧食單產的主要關鍵手段,因而需要從資金投入和管理體制兩方面加強對農業生產的支持,盡快把農業變為一個現代化和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行業。推進規模化和專業化經營,盡快扭轉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女性化、業餘化局面。在堅持土地承包關系不變的條件下鼓勵再承包經營、合作經營,推進農業生產服務的專業化,借鑒生豬養殖經驗,農業補貼向專業化經營者適度傾斜,確保新型農民務農收入不低於外出務工收入,提高年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盡快扭轉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女性化、業餘化局面。德國、澳大利亞等農業發達國傢始終把農民教育作為農業政策的重要內容。根據德國的有關法律規定,農業經營者必須經過三年農業技術培訓,通過理論和實踐考試後才能從事農業生產。澳大利亞農村勞動力中有1/3達到大學文化水平,農民每隔一段時間都要接受一次由政府承擔費用的培訓,高素質的農民隊伍為保持農業生產高效率奠定瞭基礎。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素質普遍較低,需要加大教育投入、培養新型農民,從而促進農業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加大工業節水力度,降低工業用水擠占農業用水的負面影響。根據對黃河流域的調研,由於流域的供水總量基本穩定,新增的工業用水完全來自於農業灌溉用水,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瞭糧食生產。因此,在提高農業灌溉節水水平的同時應加大工業節水力度,在工業佈局方面也要充分考慮水資源的約束。促進農業對外投資,突破土地和資源供給瓶頸。從歷史上看,西班牙、荷蘭、英國等強國在發展初期都在農業方面大量對外投資,即使地域遼闊的美國也不例外。從長期來看,應組建糧食生產安全網絡,聯合新興市場經濟國傢,爭取建立一個全新的糧食生產體系取代由歐美主導的體系。當前,我國應加大對非洲、拉美等地區的農業投資力度。非洲大陸有廣闊的未開發土地和豐富的可利用水資源,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1.3億公頃可耕地中,實際種植面積隻有390萬公頃。通過直接投資幫助非洲國傢發展糧食生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國內供給,也有利於我國農產品如種子的研發與生產,提高相關行業的經濟效益,同時有利於非洲減少對國際糧食的依賴、提高糧食自給率。此外,需要平衡產銷區糧食安全責任,健全利益補償機制,逐步改變糧食大縣、財政窮縣的狀況,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效、財政增收三者的統一。(作者單位:國傢信息中心)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2-07-15/143589435.html
貸款利率最低銀行土城汽車貸款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